当经济学遇上进化论 #S01
当经济学遇上进化论
今天是随笔。
题图是新垣结衣老师,向她在普及进化论上的贡献致敬。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对他的经济智囊们说过:“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只有一只手’ 的经济学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从一方面而言应该是这样,从另一方面而言应该是那样”
在英文里,从一方面而言是“on the one hand”,直译为“从一只手而言”。
从另一方面而言在英文里则是“on the other hand”,直译为“从另一只手而言”。
所以,杜鲁门希望找一个单手经济学家的意思是,经济学家到底能不能直接给个答案。
很多非常聪明的人,看到经济学教材的第一页,就认为不靠谱,至少不是科学。
比如说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
所谓理性人假设,又叫最大化原则,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很多人想,这不是扯淡嘛。
从生活中观察,人不完全是理性动物。
很多人的行为都是不理性的,比如《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总结了人的很多不理性行为。
还有,就算人们竭力保持理性,还存在信息不完备和约束条件变化的客观问题。
比如,你当然想买一个升值空间最大的房子,但是你并不知道哪个地段是zf重点开发的,所以你的决策就很难是最大化的,这就是信息不完备。
你本来买个了个房子,认为这个地段不错,zf说要大力发展,结果过了几年zf不重点发展了,这个就是约束条件变化。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人们能左右的,再理性也是没用的。
所以,既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空中楼阁,那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会出现有时有效,有时没效的情况。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光我们普通读者有这样的疑惑,在经济学界,也有这样的争论,这涉及经济学的根基问题。
历史上,有两大经济学家就这个问题打起了嘴仗,而且是在经济学专业刊物上打嘴仗。
其中一个叫理查德,另外一个叫弗里茨。
理查德说,他发现,企业家做事情,和经济学里面说的不一样,不一定按照最大化原则去做,所以经济学与现实不符。
弗里茨说,每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当然没有计算最大化,但是不知不觉就符合最大化假设了。
这个过程就像开车一样,一会换挡,一会加速,一会加速,一会超车,当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计算,但是他已经遵循最大化的原则了。
那么,少年,你支持哪位的说法呢?
这个时候,有个年轻的教授,叫做阿尔钦,刚刚从部队服役回来,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
他听说了这样的争论后,就说,以上全错,两位都是SB。
他私下和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就是这样这样吗?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
他的学生听说这个说法后,就到处传播,并且告诉了其他教授。
其中有个叫做史蒂芬的教授听说了这个观点后,觉得这个观点很重要,就劝阿尔钦写下来。
阿尔钦说,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谁都知道,发表论文那不是让人笑话?
史蒂芬说,你为了学生负责,也要写下来,先作为讲义。
阿尔钦就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交给史蒂芬教授看。
史蒂芬又让阿尔钦去投稿,阿尔钦将稿件投给了《政治经济学刊物》,这个刊物的主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
于是,这篇很简单的讲义,就发表了,叫做《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
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经济学里面被引用得最多的十篇文章之一,成为大师级作品。
阿尔钦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确实很难计算最优解。
但是经济学不是让你算最优解的,而是存活,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个人,一项技术,一个组织,你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存活下来?
这个才是关键。
比如,你可以不理性啊,你可以把你们家加油站开到你们后院,问题是这样不能存活,必然被淘汰。你可以买远郊CEO啊,这样的结果也是淘汰。
有个SB,他恰好把加油站开到了路边,他就存活了。这和他有没有计算最大化,是不是理性没有关系。
这其实就是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正是因为有这个客观规律在这里指引,人们只有遵循最大化原则,才是最优的,那些不遵循最大化原则的,迟早要被淘汰。
所以,人们要竭力保持理性,只是为了存活。
这篇论文,就为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句话总结就是:买得起买,买不起滚。
扫码关注无往不利
获取魔王投资笔记(一)
谢谢大家转发支持
苹果手机赞赏码